首页

vivi调教免费视频

时间:2025-05-26 03:09:45 作者:宁夏:港澳台侨同胞感受端午氛围 浏览量:53025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中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如何“雄起”,院士学者献策

  作者 武一力 李玉素

  无论高校数量、专任教师队伍还是在校生数量,中西部高等教育已是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人才资源、经费投入、科技创新等短板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院士专家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实力如何“雄起”建言献策。

  尊才、惜才、爱才

  不是河南人,为啥来河南?常有人这么问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2022年6月,她受聘郑州大学校长。她告诉记者,自己在1年多的工作中真切感受到河南已形成“尊才、惜才、爱才”的“气候”,同时也注意到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且面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答记者问。记者 蒋启明 摄

  “受区位因素制约,这在外部客观条件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特殊政策的‘强激励’,才能较快优化人才引育工作环境,打破人才困境。”李蓬说。

  谈及人才培养,李蓬建议提高本科生推免比例,增加博士生招生指标,扩大培养规模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部省合建高校院士等人才评选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亦有同感。“西部地区需要有特殊的方式,比如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的工作,尽快提高高层次人才在人口中的占比。”她说。

  加大资金投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爱雪倍感振奋。

  在陈爱雪看来,中西部地域辽阔,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不尽相同。她建议将教育资源适度向内蒙古等薄弱地区倾斜,扩大对教育领域的有效投资,着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为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加大对高水平人才培养院校的扶持力度,使办学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潮流。

  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尧德中建议“设立国家西部人才基金”,通过资金支持可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承担的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人才计划的资助力度。

  搭建高质量平台

  多位院士认为,要打造良好人才生态,离不开“筑巢引凤”,其中重要一举就是搭建高质量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提出,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围绕空间材料科学、装备轻量化等优势方向加快布局和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汇聚研究队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

  李蓬也建议,加大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围绕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在部省合建高校中布局一批文科基地(实验室)。

  “努力培养能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中部工科强校,尤政强调将“把卓越工程师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该校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振兴中部高等教育的同时,开始全方位、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完)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安徽黄山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铜”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自2023年8月以来,高平市启动“行走的医院”项目,为乡村医生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把健康“背”进千家万户。

一次收了50万 评标专家岂能充当利益掮客

“你从后勤岗位走来,不正像许三多从草原五班走向钢七连吗?现在遇到的这点挫折,不正是迈向新开始的转折吗?”正当潘庆龙想要放弃时,冯彩庆的这句话说到了他心窝里。

商务部:将为广大外资企业在华经营营造可预期、更优质的投资环境

高小榕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多智能体的社会,除了有智能的人,也有智能的AI,“有可能未来站在你们中间就有AI在采访我”。高小榕说,在多智能体社会里,人如何跟其他智能体进行交流,或者跟AI进行交流,脑机接口肯定是必备的手段。但现阶段还是主要用于医疗领域,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像渐冻症患者,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与外界的交流。(董泽宇 陈杭 谢龙飞 宋宇晟 制作 徐妙巧)

星火成炬 | 爱世界这件事也很简单

长春10月12日电 (郭佳 李卓林)野山参的鉴别一直是困扰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难题。记者近日从长春中医药大学获悉,由该校牵头开发的野山参智能分级辅助鉴定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对野山参参龄、等级及规格的智能判定。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将访华

2023年10月,体育总局启动了起草工作,成立了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项调研,集中力量研究典型案例,总结提炼赛风赛纪违规类型,系统分析责任链条,深入研究惩处措施等。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分阶段征求了体育行政部门、政法院校、专家学者等各方面意见建议。经深入研究论证和吸收采纳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办法(草案)》。2024年3月14日,《办法(草案)》经国家体育总局第1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已正式公布。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